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也是一样,适当的压力能提高人的警觉性,使我们更小心思考,谨慎行事,从而发挥更理想的表现。过度的压力则会使人困扰、沮丧和气馁,并会引致肾上腺素增多,令我们失去自控能力,影响身体健康。本文旨在让家长认识甚么是压力。 认识压力 压力包括三部分: 1)压力源即对我们产生压力的事物和处境; 2)压力源会产生力压力感,压力感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压力源的重视程度,对有关事物和处境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期望; 3)不同程度的压力感,会引致不同的压力反应,并在生理、心理、认知、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 例如: 家长要应付一大堆家务,本已忙得不可开交,但又见到孩子不专心做功课。两个压力源同时出现,家长可能会觉得两件事都很重要,希望立即解决,但时间有限,不晓得怎样妥善处理,于是压力感逐渐增加。压力反应可以是心跳加速和手心冒汗(生理);认为孩子不合作、制造问题(认知);觉得困扰和沮丧(情绪);于是一时冲动责打孩子来宣泄情绪(行为)。 有压力感时的反应和信号 家长的压力感不断增加时,可能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及肌肉紧张等生埋...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1)树立正确的思想 经过认真构思并入木三分的问题能帮助家长更有方向更有效地去倾听,并且进行有效区分(有时家长的问题是直接反馈家长作出的区分给孩子,而有时家长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做出区分),从而支持孩子更深入地思考他们的状况。而孩子经过思考,找到他们自己的答案,所得的收益包括更清楚的理解、更好的角度、更多的机会。家长的提问,主动地表现了在向目标迈进中家长与孩子团结携手的意愿。 (2)清楚自己为什么问 初学的家长,很多时候误用“发问”的这个技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问。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问而问,或者想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去自己想去的“陷阱”,甚至把问题作为一种“遮羞布”,在自己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继续教练孩子的时候,硬“憋”些问题出来遮掩,这样只会浪费时间。 作为家长,我们要对自己问的每一个问题的出发点要有清晰的了解: ◆资料性——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多用于家长的开始阶段; ◆选择性——提供给孩子选择,选择范围更明确; ◆引导性——引发孩子看某些特定的方向; ◆测试性——检测孩子的真实状态; ◆可能性——启发...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1讲道理 案例:抢玩具、争执……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务;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时学习到什么。 3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保养关键词:标准灵活 检查幼儿视力,别因循守旧 【生活实录】 童童爸爸做任何事都格外顶真、严谨。最近他带着4岁的童童前往医院作视力检查,孩子连续测了几次都达不到1.0的标准。爸爸心生忧虑:只有视力表检查≥1.0才属于正常范畴,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童童的这几次测试结果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的视力不正常了呢?其实,与童童爸爸拥有类似疑虑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专家纠错】 幼儿视力检查不宜简单循用成人标准,应当结合孩子的年龄进行考虑。学龄前儿童正在生长发育中,视力发育尚未成熟,视力水平是逐年提高的,而且视力增长速度也会因人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3岁后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经过示教、稍加合作就可以进行视力表的检查(如果孩子还无法理解“E”字视力表,可以采用图形视力表或手型视力表)。3岁儿童视力可以达到0.6左右,4岁儿童的视力可达0.6-0.8,5岁儿童可达到0.8或者更好,6岁儿童视力发育接近完成、大部分可达到1.0。 【家长必读】 需强调的是,由于视力表所测得视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儿童年龄越小越难完全配合,因此,检查结果只有相对意义,...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家长对孩子零花钱该怎么给,孩子零花钱该怎么花,以下对家长正确处理孩子暑期零花钱的问题进行如下建议指导: 第一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摆阔? 接受调查的部分孩子和家长认为,下列原因导致孩子摆阔: ———父母溺爱。 ———害怕被别人瞧不起。 ———虚荣心太强。 ———攀比心强。 ———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社会大环境的冲击。 第二问:孩子摆阔会带来什么害处? 身心方面,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孩子容易产生攀比、不珍惜父母的汗水与心意等,同时,也容易受到同学的轻视与排斥。人身安全方面,因为摆阔,不仅容易成为抢劫的目标,而且容易成为一些心理失衡的学生的发泄对象。喜欢摆阔的孩子还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他们家以后没钱了怎么办?”“长大了,走上社会后怎么办?”“他们会不会受到不良影响呢?”孩子们这些问题,值得父母们好好想一想。 第三问:零花钱应该怎样给?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27.77%的孩子没有零花钱,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家庭条件不太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零花钱。还有许多家长这样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厌学症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放纵等。 【儿童厌学症的原因】 1.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2.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儿童减肥 “陈太太,您们家的小孩子好有福相!”听到这句话的陈太太心中不知道是该高兴自己的孩子“很”健康,还是该担心体重过重?会不会引起日后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 什么样的体重才算“肥胖”呢?根据定义,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即称为“肥胖症”。 长期肥胖会影响健康吗?根据流行病学上的数据显示肥胖症者其生病及死亡的机会都比一般来得大,并且日后比较容易罹患心脏血管方面疾病、新陈代谢异常、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可能的糖尿病。 肥胖症的原因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剩余的能量就转化成脂肪日积月累的积聚在体内造成肥胖,除此之外,一些内分泌异常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脑部疾病也有可能引起肥胖。 如何在减重的同时能兼顾到小儿的发育呢?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般妈妈都会尽可能的让小儿吃到饱、满意为主,等吃完饭才又考虑减重的问题。其实,控制小儿的体重必须要先从饮食上管理,食物的选择要尽可能以低热量、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为主。 原则上,5岁以下的小儿每日的热量摄取控制在600~800大卡之间,5~10岁则控制...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尽管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在逐步提高,以往的节衣缩食,“新老 大,旧老二,补补连连是老三”的家庭传统消费观念也因时代的进步和“一 对夫妻只生一个孩”的国策制约而正在改变。但对于广大家庭来说,注意尽 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家庭的消费支出,把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以杜绝浪费, 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理财治家应注意些什么呢?一般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七忌”。 1.忌攀比性消费 一些家庭成员,特别是年轻的男子和主妇,往往出于虚荣心,自觉不自 觉地与同学、同事、邻居、亲戚比排场,比“实力”。你的彩电是18英寸, 我就要20英寸的,你的冰箱150立升,我要180立升的??诸如此类,不一 而足。攀比的结果,本来花2000元可以办成的事,就可能成倍花钱。这种攀 比胜消费只能刺激人们的不顾家情和财力的虚荣心,造成很大的浪费,对治 家是很有害的。 2.忌盲目性消费 家庭消费一定要有计划,量人为出。对计划外的开支应该谨慎从事,特 别是不要听人家说什么东西便宜,或者看到许多人在抢购什么“便宜货”、 “处理品”,就...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有一个家规——每顿饭必须是父母吃第一口。当时我由于年纪小、不懂事,嘴又馋,总想抢先吃,常常被哥哥姐姐批评、制止,因此我对这个家规印象很深。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仅体现了对父母劳动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继承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尊敬长辈的好传统。我曾经在朝阳区一个家长会上对此事做过调查,当时有46%的家长表示“我们家保留了这个传统”。 在当前,这种家规有没有必要呢?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不仅是因为它本身是好传统,更重要在于它是家庭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使国家更加富强,而且丰富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不知不觉地冲击着家庭生活,使家庭教育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果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坚持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将给家庭教育造成越来越严重的隐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全家和个人的幸福,也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优质的家庭教育,才能带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