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怎么办
“年纪这么小就这样了,定要好好教育……”不用说,这是过来人正在给犯错孩子的家长指点迷津,这样的话,就算自己没说过,想必时常可以听到。至于为什么“定要好好教育”答案在这句话里可以找到,“现在这么小他都不听你的,你还指望他长大了听你的?”看来,孩子犯错了,家长觉得需要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抓住机会施展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让理亏的处于弱势中的孩子“听”自己的。至于为什么“定要好好教育”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怎样教育也疏于考虑。如此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说: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就会危险的局势。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为此,在西方的儿童教育中,非常看重试错教育。试错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儿童独立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尊重他人人格的重要性。因此,必要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能够较为冷静的对待孩子成长中所犯的错误,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贸然指责批评,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方向,让时间去教育孩子。以下是从多年的育儿随笔中摘取的两则日记,记录了当时教育孩子的情形。
2008-04-0123:29:05
上二年级的孩子做了一件令我这做家长的心情难以平静的事情,抄同学的试卷,还把一位同学的试卷上的名字擦掉,写上自己的名字。对此,为了向她证明我很生气,故意一整天没搭理她,她倒好,一个劲儿想跟我说话。……
晚饭后,我把她喊到身边,说:“妈妈有两个问题弄不明白,想听你说说。”她一边站着,不敢往我怀里扑。“第一个问题是,你的语文试卷为什么自己不做,要抄同学的呀?”她沉默了好一会,我催促她快说,她说:“我这不是在想怎么说嘛?”她抬眼看了我一下,随即低垂着眼说到:“星期一中午你不是没回家,爸爸出去了,哥哥又睡觉了,我有些题目不会做,到学校后就借同学的试卷来抄了。试卷很多都是我自己做的,只抄我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看图写话我会,是哪个我不太记得了。”“好,第二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把同学的试卷上的名字檫掉,改了自己的名字?”她沉默了好一阵子,中间还跑到客厅跟堂姐争东西,被我喊回来了。她说:“就是我想要,觉得她写的很好。”“怎么个好法呢?”我追问。“字的很工整,看图写话也写的好。”“你就没有想过,同学要交试卷时,向你要回来你怎么办么?”“没有。”她回答说。“过来!”我把她拉近身旁,语重心长的说:“看到别人好的东西,自己就想要,这是不对的。你要拿了人家的东西,你知道人家会怎么说么?”“不知道。”“人家会说****是小偷。看,被人家说成是小偷,好不好呀!”“不好。”“再说了,同学的试卷上字可以写的这么好,你一样也可以呀!老师不是表扬你书写进步很多了,看图写话要写好,认真观察、多练习,一样可以写好的。以后,可不许做这样的傻事了,知道么?”我把她楼在怀里,紧紧的,她乘机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就跑出去了。……
在处理孩子这件事情上,家庭顾问网家庭教育师温老师的一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闪光的动机,我们应该把孩子最闪亮的东西发挥到及至。”孩子把别人的试卷占为己有,是因为“她写的很好”、“字很工整、看图写话也写的好”不禁萌发了向往之情,采用了极端的方式,全然不会顾及其他的方面。这种“向好”动机就需要家长细心呵护,需要批评的是不切当的方式,分清行为与动机,才能更好的保护孩子“闪光的动机”,教给她正确对待的态度和方法。如果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横加指责,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扭曲了孩子的心灵,将来定祸害无穷。
2008-09-0407:08:47
“婶婶,我的画上多了小点点。”今早起来,坐在沙发上,上二年级的侄女玲儿拿着她昨晚临睡前画的小猫咪对我说。是一个从书面封皮临摹下来的穿着花裙子、头上扎着蝴蝶结的小猫咪,画上用了红黄两种颜色,看起来明丽可爱。我从她手中接过画,看到裙子上多了一些一些小黑点。这无疑是女儿秋秋的杰作,因婆婆急着催她们上学的缘故,我只对玲儿表示,我会教育妹妹,然后看了欲出门的女儿秋秋一眼。她不敢与我对视,也没像往常一样热切的跟我说再见,而是低头催着奶奶快走。
秋秋在玲儿画上涂上小黑点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和动机呢?嫉妒她画的好么?
近来还频频出现秋秋拿人家东西的事儿。不久前到我老同学家玩儿,她把一双精致的巴比娃娃的鞋子偷偷的带回了家,她一个假期都在忙着给娃娃制作衣服,可她的娃娃没有鞋子;前几天,突然想到要玩色子,家里没有,我跟她说天台上伯伯的麻将台上有,拿来玩一会,一会就送回去。她拿来了,装着一个小瓶子里,对我说:“我找到了以前捡来的色子”。我有些疑惑,也没说什么。晚上邻居家的伯伯找色子,我有点生气的叫秋秋把色子送过去,她什么也没说,就送回去了。……
06年下半年的时候,侄女经常把身边的东西藏起来,连她叔叔的剃须刀都不放过。后来看了一则文章,说这样行为的背后是因为“母爱的缺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占有它,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后来,我自己在言行上多关心呵护她,多一点肌肤上的接触,比如拥抱、牵手、给她洗澡、磨擦小脸蛋,让她获得一种母爱的安全感,时间长了那“症状”也就慢慢消失了。女儿频频拿人家东西的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我眼里,秋秋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绝对不会像大多数小孩子一样,一上街或是逛商场,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吵个没完没了,一副不到手决不罢休的架势。是不是我的消费过于理性,教育了孩子的同时,也压抑了孩子心中本能的对物品的需求,转而以别的方式获得呢?我不敢确定,但是为了孩子,我决心改一改那近似“迂腐的消费方式”,适当的满足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引导她有节制的理性消费,日后成为一个会赚钱也会花钱的人。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拿人家东西的行为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是非对错的观念开始在她的心中萌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
秋秋妈按:我在整理这两则日记的时候,秋秋问我在写什么,我告诉她说是小时候犯的错误,然后就简要的讲述了文中提到的两件事,秋秋眼里含着泪,神情凝重,极力否认说没有的事。我看着秋秋说:“我在日记里记得清清楚楚呢,我想是你忘了吧!小时候的事情记不了这么多了。”秋秋显然接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我把孩子楼在怀里继续问:“妈妈想知道,你现在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么?”秋秋没有好气的说:“你知道的。”“是的,妈妈知道,你的眼泪已经告诉妈妈了,秋秋长大了懂得了很多以前不懂得的道理了,是吧!。”最后,我告诉秋秋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人是在改正错误中成长的。秋秋点点头,心情舒畅的从我身边跑开了。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