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孩子学习国学的方法

Public 小鬼当家 写于 2010-05-21

  第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却被许多人忽略的为学次要的问题.学前儿童以玩耍为最重要的任务,这是养其天性,葆其童心.入学后,乃收其野性,归其正道,这是培其人文之基,固其道德之本的开始,使之最后成为"文质彬彬"的人.所以要从小学开始,经过十余载的"虚心涵养,切已体察",方才具备消化的能力,然后学有所专(不单指只学文),再经过任事历练,才能将经史融归自己.切不可求速效之法,否则,渣滓难尽,难当大任.

  第二,国学教育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该是有序的.经典是本,诗文是末.譬如房屋建构,"四书五经"是毛坯房,是主体,诗文词赋则是华丽的装饰,如果没有主体,华美的装修又何所附丽本末源流,不可不分,否则,既取羞于前贤,又贻笑后世.

  第三,经典的学习必须与为人处世融为一体,所谓经典并非是一堆文字,几多知识而已.如果让儿童以背诵经典作为炫耀知识的资本,甚至将经典的习诵与"数奥","英语"考级相提并论,岂非大谬!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凝结形成的精神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承继,去发扬光大.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如果将为学与做人区隔开来,割裂开来,那不啻是对经典的亵渎!

  第四,不能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混为一谈.先秦儒家本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人生经验的结晶,但是后儒情况却良莠各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宋明理学固然对于先秦儒家的微言大义多有阐发,但其流弊也是人所共知的,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便是先贤对其误国误民的批评.且中国传统文化自宋明以降,民族精神随国运而浮沉,国运因文化而板荡,造成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推原祸始,宋明理学实在是难辞其咎.

  第五,我们认为以中国历史上主流社会所公认的经典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经典主要是先秦经典,对于宋明理学则要择善而从).至于中国文化中的释道两家,则要等到一个人有了分析能力,有了定见之后,方可涉猎,以广学识.对于参佛悟道,则要在具有了相当儒家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文化功底以后,才可从哲学角度去研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易惑于其中而不自知.老庄虽被尊为道家,但其书根本就不是道教著作,因为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

  第六,国学经典诵读与英文诵读的问题也要搞清楚,尤其是幼儿语言的学习,打通语言关要用本民族的语言去打通,而不是用外文去打通!就绝大多数人的情况及条件而言,一个人要在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之后方可学习其它民族的语言,否则就会影响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即使学了外文也不可能准确的阅读和翻译.一定要严加区分,切不可等量齐观.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