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成功父母的特征

Public 小鬼当家 写于 2010-05-21

  孩子能否专心学习与父母的关系很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孩子的表现是父母所造就的。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讲,什么样的父母是成功的?

  这不在于父母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收入,也不在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到底有多高,其主要之处在于父母是否有良好的教育态度,是否有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

  笔者对家庭教育的多年研究提出了三角形教育方式。这有两个核心:父母中其中一位在家庭里有绝对权威以以严厉为主,孩子在家里害怕受到其惩戒;而另一个家长应该是个好的听众,善于通过主动地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这就形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并要有典范作用,孩子与另一个家长是一种平行关系,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一个家庭三角形就形成了。

  这种方式是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西方式的全面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孩子毕竟很小,有一些是非他们是无法明白的,等到他明白时可能什么都晚了。这就需要家长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孩子。心理学家所主张的父母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化的理性指导方式,但民主不是万能的,没有规范和约束,全面的民主最后只能演变成纵容,这是教育的缺失。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这种主张是正确的,其具体的要求是:

  (1)尊重孩子的个性,宽容地接纳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

  心理学家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研究表明:刚出世的孩子其行为表现就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孙淑英等人对55例刚出生的婴儿所作的测量显示,这些孩子中活泼型的占36.4%、温和型的占41.8%、中间型的占21.8%。其行为模式大致为:活泼型——出生后立即哭叫,穿衣、睡醒、喂奶前均大哭大叫,手脚乱动乱踢;温和型——出生后不活跃,少哭闹,动作缓慢,安静地环视四周,很容易安慰;中间型——界于活泼型和温和型之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其个性差异日益明显,对此父母应该尊重、宽容地接纳孩子的特色表现,不能急于改变孩子的现状,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环境,不粗暴干涉孩子的行为,面对不专心的孩子,父母应该着眼于持久战、着眼于引导,才能更好地改变孩子,促使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

  (2)全面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专心,肯定有多方面的具体的原因,所以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察言观色、耐心询问,全面细心地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具体障碍。不了解孩子不专心的具体原因,就不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盲目地干预孩子,有可能适得其反。一般来讲,孩子不专心的原因有环境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有的情况下,了解了这些原因、控制了消极因素的干扰,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改善、恢复,然而有的时候,即使控制了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它们的负面影响还可能继续存在,这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具体工作来改善孩子的专注力,有时候还应该请专家进行干预、训练。

  (3)体会孩子的认知倾向,启发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谁,当遇到自己所喜爱的、感兴趣的事物时,必然一头栽进去,沉醉其中。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件事情并不好玩,但是只要本人觉得有趣,他就可以持续地热衷下去,绝不会感到厌烦,这种情形对于小孩子更是这样。一般而言,当孩子出生以后,很快就会在使用各种感觉器官中显示自己特点的倾向。诸如在对光线、色调、轮廓对比等视觉方面以及在声调强弱、音频、音色等听觉方面显示出个体差异。在这方面父母应该细心体察,对孩子的早期兴趣加以捕捉和诱导,使其强化和发展,这样在孩子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内容时,自然不需要家长的提醒了。

  对于孩子必须要学好的基本学科如语文、数学,家长的着眼点应该是启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利用精神鼓励、反馈学习结果等手段来激发、诱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达到专心的目标了。

  (4)“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做良好典范。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学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它的具体要求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良好的行为典范。成年人以身作则之所以重要是根据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而言的。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语言的、逻辑上的指导,但是别人的所作所为却更容易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下烙印,并使他们易于模仿去做。

  所以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自己就应该带头做一个好榜样。有的父母整天打麻将、舞厅酒吧满地跑,根本就不看书或者拿起书本就犯困,躺在床上,一本消遣性的杂志没看完,就仰头入睡了,在这样的家庭状况下,孩子是很容易受到许多不良影响的,观察也发现这些“上不正”的家庭,其孩子也不容易学好,他们往往也对学习不感兴趣。

  (5)犯错必受罚

  儿童本身有自我防御机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该处罚时却不忍心,实际上是对不良行为的放纵。儿童在潜意识里就有下次可以再犯的冲动。告知儿童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一但犯错面对的处罚是什么,应该让儿童心里清清楚楚,而且一定要兑现。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