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好妈妈、好孩子?
故事中,冷冽的北风趁机哼起催眠曲,让已披上厚厚冬衣的大熊躲进山洞冬眠。
在大熊酣睡之际,人类大举进驻,改变森林原始面貌,并用人类的眼光打量这只刚刚苏醒的大熊。人类认定牠是一只拒绝工作的懒惰熊,不相信熊的本性是如此。
大熊如何证明自己是熊?依据的,当然是人类所制订的认定标准:只有在动物园和马戏团里,才有真正的熊。
于是,大熊被迫展开「验明正身」之旅,让同类来决定牠的命运。动物园里的熊看着来去自如的大熊,频频摇头说:「熊只住在笼子里或是兽栏里。」马戏团里训练有素的熊家族认定:「会跳舞、玩杂耍才是真正的熊。」眼前这个全身肮脏、什么都不会的家伙是个冒牌货。
在森林里自在成长的大熊,内心焦急的抗议:「我是熊,为什么你们都不知道?」因为人类只看自己愿意看的事物,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往往听不到别人内心深处的吶喊。
于是,熊顺应人类的要求,学习过像人一般的生活。
在教室里和一群妈妈学生分享这个绘本故事时,我刻意把图文分开,没有绚丽的图画吸引,她们似乎更能融入故事,彷佛听到了大熊的吶喊。一个已经读过这篇故事多次的妈妈沉思片刻,说:「我终于看懂了,这是一个讲述寻找自我的故事。」吗
「什么是自我呀?」一个快人快语的妈妈抛出这个问题。
人,是世界上最奇妙、最难以捉摸的动物。一个外表实实在在的我,往往无法代表全部的我;一个躲在脑子里瞧不见踪影、找不出藏身处的我,往往比较有主导权。脑里的我,到底是如何茁壮、成形的呢?
这个摸不着、看不到,却牢牢在脑内生根的自我概念——脑内的认知信念系统,主要由内在,例如人格特质、生活历练、评价、正面鼓舞、生活经验等不同因素、成分、比例组合而成。它有时坚硬如钢,有时脆弱如瓷,有时又柔顺如水,因外在环境的认定、评价、打击、鼓舞,而不断改变那个隐形又巨大的我。
好妈妈的标准
当讨论稍稍落定,我请妈妈们列举出心中认定好妈妈的定义和评比标准。一个把家里打理得纤尘不染的妈妈说:「会做家事。」当我在白板上写下「会做家事」时,教室里立刻发出一波不安的呻吟。另一位天天端出四菜一汤美食的妈妈说出会做饭时,又引发外食一族妈妈的痛苦哀号。一位妈妈不甘示弱的抢着说:「勤俭持家。」又遭到「血拼」一族妈妈的严重抗议。可能受到最近影剧版强力报导的影响,也可能贴心的想安抚一些受挫的情绪,有一位妈妈说:「不会抛夫弃子。」
这句话让大伙儿暗暗松了一口气。趁着空档,那位捉不住脑内脱缰思绪的妈妈又抢着发言:「老师,为什么好妈妈一定要符合这些定义?好妈妈有很多种类形,有些是坚强干练,有些温柔体贴,也有一些很会理家、理财。」
「对呀!」那些本来哀声叹气的妈妈们突然精神一振,「就像我们刚刚读的故事,用动物园和马戏团里的熊,来证明熊是熊的定义和标准是多么狭隘、不合理。」
别给孩子贴标签
听了妈妈们为自己所做的辩驳和讨论,我期盼她们能回忆起上课前大伙儿正热切为那群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的情景。希望借着这次的阅读、讨论和练习,她们心里愿意拨出更宽广的空间,让各式各样的孩子进驻,接纳好孩子可以有许多面貌,不要只用分数来做评比标准。更希望她们能明了,当一个人被贴上太多、太久的标签时,脑里的我会信以为真,而忘了原始、美好的自己是谁。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