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把近视变远视(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现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工作。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下一代协会常务理事,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
教育是关于未来的事业。家庭教育最关注的是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任何一个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绘制一幅美丽的蓝图,但是结果却有天渊之别。虽然人和动物不同,人能够想象未来,但是这种超前预设的能力,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喜剧效果。有人预见自己能成仙成佛,就去投河上吊,白白丢了性命;赌徒预见自己能大发横财,就把家财妻小都下了赌注,结果输了个精光。这里的悲剧是两个问题造成的:一是预定的目标对不对?二是达到预定目标的方法对不对?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也有这两个问题。如果说预定目标是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什么叫幸福、快乐?方法是帮助孩子达到预定目标,这也没有错,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的问题集中起来叫做“近视症”。至少有这样三种表现:
只见眼前的享受,不顾今后的生存
有个家长曾经得意地向孩子宣布:“小子,老爸给你存的钱,你一辈子都花不完”。于是这位“幸运”小子开始过起了无忧无虑,吃喝玩乐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老爸突然破产,变得身无分文。这时再想教育这个孩子学会生存,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这样糊涂的家长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只关心孩子眼前的享受,不顾他今后的生存能力的家长却大有人在。已经上学的孩子,饭由家长喂,屁股由家长搽,牙膏要家长挤在牙刷上,经常带孩子去“麦当劳”大吃大喝,家长在一旁得意地欣赏……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忘记了任何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生存,才谈得到发展。
只见眼前的分数,不顾今后的成人
有的家长热衷于单纯地抓分数,整天考虑的是考试怎样多拿分,以为这样就能有好学校上,将来有挣大钱的好职务干。他们没想到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十名现象”,即在小学考试前三名的学生,到了大学或工作岗位,很少有优秀者。反倒是那些10名左右的学生,出现了一些佼佼者。追求分数的结果不但把孩子追成“高分低能”的呆子,尤其是忽视了早期人格的培养,使他的人生缺少动力,找不到方向。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看不到只有很好的做人,才能很好的做事,结果害了孩子。
只见暂时的社会现状,不见发展的今后世界
还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历史感,只看到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不成熟,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混乱等暂时现状,就动摇了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相信“有钱就有了一切”,“人都是自私的”等错误观点。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把市场经济的观念引入家庭,生怕孩子“太善良了自己吃亏”,就引导孩子走向不关心人类命运,心中只有自己的狭隘人生之路。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被现状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人类的本质是懂得合作的共同主体,只有具有高尚人格,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大有作为。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