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教最该说的话
学会管教
最该说的话
(1)墙壁不是画画儿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儿的。
文明世界与幼儿世界的距离,使父母们总是扮演着“败兴者”的角色。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健康顺利地从幼儿天地进入文明世界,他们必须破坏孩子们最快乐的事,而不间断地发布禁令、制定规则,采取强制措施:从不准吮手指头、不准碰“小鸟”、不准捏鼻子、不准玩屎尿、不准乱嚷嚷,到不准乱写乱画、不准撒谎、不准盗窃、不准……,等等,简直是五花八门,禁不胜禁。而对孩子来说,这些文明规则则是冷酷无情的,令人难以接受,难以置信:突然有一天,妈妈温软的乳头就没有了,代替它的是一只硬梆梆的杯子;突然有一天,温暖舒适的尿布就没有了,代替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盆;……突然有一天,妈妈便宣布,从此什么事什么事就不再由妈妈“包办”了,你得自己管自己。这些“突然”是来得如此突然,以致它所给予孩子们的感受,就像是突然从一个温暖舒适的、有着天然的依靠的世界,来到了一个蛮荒世界一般,孤苦无告,孤独无依。
然而,人类社会赋予父母们的责任却是必须承担“败兴者”的职责。因此,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有成效、最合乎理想,同时又不至于招来被败兴者的怨恨,做父母的一个颇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掌握败兴的时机,败兴的程度,总之,就是要研究如何管教孩子的原则。
星期六妈妈陪一位外地来的同学在外玩了一整天。晚上回来后见儿子特别不高兴,就对他说:看样子,你今天好像很生气。
我气得不得了,儿子回应。
你心里有一股怒火,妈妈引导说。
儿子回答:当然是!
妈妈假装不明白:你在生谁的气。
儿子好像更气了:是,就是你!
妈妈沉着地说:你说给我听听。
儿子开始宣泄道:你陪晓燕阿姨玩,可是就是不带我去。
妈妈明白了:是这件事情让你生气。我敢打赌,你心里一定在嘀咕:“妈妈平时说她爱我,原来更爱晓燕阿姨。”
儿子肯定说:是。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有时候你会有这种感觉。
儿子说:当然。
妈妈说:乖孩子,妈妈虽然爱晓燕阿姨,但妈妈更爱你。
通过这样的抚慰,妈妈显然使孩子宣泄掉了自己的情感,重新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在涉及不正确的行为的情况下,做父母的,就必须采取果断的限制。
四岁的儿子想把小金鱼的肚子破开,看看里边究竟是什么样子。妈妈发现了,没有打击他的好奇心,但是以肯定的语气制止了他的行为:“我知道你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但是它的肚子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得是什么样子。来,我们找找画片,看看有没有什么图片画着金鱼的肚子里面是什么样子。”
五岁的女儿正在卧室的墙壁上画小人,母亲发现了,她最初的反应是打她一顿,可是看着女儿的样子是那么怕她,使她不忍心下手,便改口说:“蕊蕊,墙壁不是用来画画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的。来,给你几张纸。”母亲开始擦洗墙壁,蕊蕊心里很不好意思,对母亲说:“妈,对不起。”
这样,孩子在墙上画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这并没有是孩子画画的冲动受到限制。
(2)我说的是真的,不是跟你闹着玩儿的!
美国曾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
在广告中,只见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整个广告就是由一连串这样类似的场景组成。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显然,这个广告告诉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坚持原则,说一不二,所收到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然而,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坚持原则,说一不二。这样的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么本身就欠考虑,所制定的规则根本无法执行;要么本身对规则的认识就是不到位的,制定规则不过是一种形式,不必当真。殊不知,限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跟孩子读书一样,所产生的效果主要依赖于施教人所采取的方式。如果施教人本身对规则都缺乏认识,无所谓,可以想象,这样的规则能起到什么效应。
对孩子的限制必须以清楚的、肯定的语气表达,而且一旦已经制定,就必须执行。这样,就可以带给孩子一个观念:“这条禁令是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如果父母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好是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先想好了再作决定。
“上学期间,晚上没有电影看”所引起的愤懑就要少于“你明知道在上学期间是不能专看电影的”;
“该上床了”在孩子眼里就要比“你年纪还小,不可以这么晚睡觉,上床去”更“通情达理”;
“到了关电视的时候了”就要比“你今天看电影已经看够了,把电视机关上”更有人情味。
如果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同时达到了,父母对孩子所定的规则就会如水晶一般透明,在执行的时候也不会含有攻击性和侮辱性。它所达到的效果,一定能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满意。
(3)妈妈之所以打你,是要帮助你记住这个教训!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乔治的男子。有一天,他和儿子帕科之间发生了一场极不愉快的争吵。情急之中,乔治打了儿子。第二天早上,乔治发现帕科的床空空如也——儿子离家出走了!
乔治心中充满了懊悔,他终于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他迫切地想找回孩子。他来到镇中心一家有名的商店,在店门口前贴了一张醒目的大幅告示:“帕科,回来吧!我爱你!明天早上我将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早上,乔治来到那个商店,他发现至少有7个叫帕科的男孩等在那里。这些叫帕科的男孩都是离家出走的,他们等在那里,都希望这是自己的父亲发出的回家召唤,都希望父亲能够张开双臂拥抱他们!
一般情况下,做父母的都不愿体罚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和专制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阴影,往往我们自己就有亲身的体会。这种体会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致永远也难以磨灭。而当孩子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严厉管教而做出极端反应之后,父母往往又难以承受那些令人痛心的结局。这种结局就如故事中的帕科一样,要么离家出走,要么性格扭曲,充满怨恨。
做父母的果真不能体罚孩子吗?体罚孩子真的只有负面效果,而没有安全界限吗?事情当然不会是如此绝对。事实上,有时候,轻微的体罚也是有效果的。只不过,这一效果的好坏要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父母在体罚孩子时,应当如何掌握好自己对于孩子的态度呢?故事中的妈妈的所作所为,相信对困惑于这一问题的父母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妈妈让两岁的女儿在院子里玩耍。她一再告诫女儿,不要独自跑到外面的马路上去,那样会很危险的。可是女儿总是管不住自己,三番五次地越过栅栏跑到路中央。最后妈妈生气了,她在严厉地制止了女儿后,给哭泣的女儿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鸟和它妈妈一起呆在鸟窝里。鸟妈妈要出去找虫子吃,她对小鸟说,“在我离开的时候,你不要到窝外去呀!”但是,小鸟没有听妈妈的话,妈妈走后它还是跳到了窝外,结果摔到了地上,被一只大猫抓住吃掉了。
接着,妈妈说:“妈妈要你听话,不到外面的马路上去,是因为妈妈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就像鸟妈妈对小鸟说的那样。妈妈不想让你跑到街上被车撞着,我爱你,不希望你有任何意外的危险。但是你不听我的话,所以妈妈才会打你,帮你记住这是多么的重要。”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