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不该说的话
(1).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孜孜3岁生日的那天,我们送了她一件红色的毛线连衣裙。孜孜高兴极了,一定要当面穿出来,以表示对我和她叔叔的感谢。可是有一点麻烦的是,连衣裙的领开得比较高,孜孜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前面,哪面是后背。
孩子妈妈想帮孜孜,孜孜却坚持着反复比试说:“我自己会。”5分钟过去了,孜孜还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来,客人们马上就要到了,她还得赶着准备。
“让我来帮你。”妈妈说。
“不!”孜孜惊声尖叫,“我会!”
经过好几分钟的冗长等待,孜孜终于穿好了裙子,但是可惜,她还是把它穿反了。孜孜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裙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她显得越来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孜孜,妈妈还有好多事要准备,别再耽搁时间了。快过来,妈妈告诉你怎么穿。”妈妈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了一些焦急。
“不!”孜孜往床边退了一步,坚决拒绝妈妈的帮助。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次妈妈真的发火了,她一把把孜孜硬楸了过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妈妈边说边强行从孜孜手中夺过裙子,孜孜则左右扭动着身子,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自己会穿!”孜孜像被打败了一样,大声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连衣裙穿上她的身体。
结果可想而知,孜孜的生日过得非常扫兴。
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时,他们就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也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者是害怕父母认为他们办不到。这时,如果你粗暴地揭穿了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他很有可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反抗你。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大的秘密就是,他想“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并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时,如果你早早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做不到”,“我比你更能干、更聪明”,而没有采取商讨的、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那种失败或无助的感觉就会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从而损害他的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愤怒或被羞辱的情况下,将耗费更多的经历来证明自己。因此,适当地维护孩子的“面子”,多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不会再感受失败,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而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接受另外的可能选择。
(2).你问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干什么?
如果要破译孩子内心的密码,在孩子说或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最好是不要着重在这件事情本身,而应该经常推及到这件事所隐含的前因后果。只有领会到了这些前因后果,做妈妈的才会明白,孩子事实上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东西”。
因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他所关注的问题或事情,他自然的就会“设身处地”地演绎到,要是“我”成了这件事情的“主角”,或者“我”也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人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呢?结果又会怎样?只有当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肯定的答复之后,孩子们才会坦然地去做这些事情,或面对那样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不容易,四岁的宏宏才在妈妈的哄劝下,答应上幼儿园去。妈妈陪他到了幼儿园,但仍担心他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会很伤心,便决定暂时留下来,多观察他一会儿。哪知宏宏一进游戏室,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便大声说:“这些画是谁画的?难看死了!”
妈妈一听便感到很窘。她不赞同地望着小宏,急忙说:“这些画很好看,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
然而老师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自在。她明白宏宏的意思,微笑着对他说:“在这儿你用不着画很美丽的画。在这里你可以画最坏的画。事实上,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听到了这样的保证,宏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的担忧:“要是一个孩子在这里画不了那么好的画,他会不会因此挨骂,或被嘲笑呢?”
过了一会儿,宏宏又发现了一辆坏了的玩具火车。他仔细打量了一阵子,很有正义感地问:“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妈妈一听便来了气:“你要知道谁弄坏了这辆玩具火车干什么?你知道是谁,跟不知道是谁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都不认识。多嘴多舌!”
事实上,宏宏并不是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宏宏真正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之后,是否遭到了惩罚或批评。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便很恰当地回答说:“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侯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宏宏好像很满意。他的询问技巧使他得到了必须的信息。这些信息汇编在一起,在他的头脑中便变成了这样的图景:“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画了一幅很难看的画,弄坏了一件玩具,他们也不会马上就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里肯定很安全,很开心。”于是,他便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寻找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心”去了。
此后,宏宏再一没有向妈妈哭闹过,说他要拒绝到幼儿园去。
(3).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
五岁的儿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个社会调查节目。当作家的爸爸以为儿子这么小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了,心里很高兴,便问他说:“怎么不看动画片了?”
“不看”,儿子很生硬地回答说。
见儿子不愿被人打扰,爸爸就没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给儿子讲完了故事,可儿子还是没有睡意。突然儿子问爸爸:“什么叫弃婴呢?”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于是,爸爸便把这个问题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通。可儿子还是不满意,继续问:“那么,在成都每年有多少弃婴呢?”爸爸说:“这个,我得去查数据。”爸爸正要去查,儿子继续问爸爸说:“在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国有多少?全世界都有弃婴吗?”
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印象中,今天儿子所看的社会调查节目是一个有关孤儿院的弃婴的生存状况的纪实节目。所以,儿子想到了弃婴问题。但儿子所关心的,并不是“弃婴”这个社会问题,而是他会不会也成为“弃婴”的个人问题。他问这个问题不是同情弃婴,而是怕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运”。他要知道的数字不是弃婴的数字,而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没有被丢弃的可能——而这才是儿子问话的真正意图。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