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引导孩子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是审美的,但这审美的途径不是抽象的认识,审美目标也不是依靠文学作品的理性内容传递而实现的“教化。”美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而产生的。直觉这种思维方式绝不依靠抽象的分析和综合,它不是认知的;同时,戴着功利目的的有色眼镜来阅读文学作品,那也决不会产生艺术直觉,“教化”也自然会落空。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曾举过一个例子: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便取三种不同的态度。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面,只有画家看见古松才把精神专注于古松本身,欣赏它的苍劲挺拔之美。在画家的眼里,古松是一个自足的世界,是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画家完全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聚精会神欣赏古松的,他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全都是凭借着直觉全身心地感受着、体验着古松给他带来的美感经验。朱光潜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是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在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在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假如文学作品就是一棵古松,我们面对它,应该取怎样的态度呢?当然是画家的态度。
那么,这种直觉的文学审美鉴赏方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实践中呈现怎样的形态呢?
(1)感受——理解——感受。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感受出发,在理解的帮助下,再回归到感受中来。因为艺术是诉诸人的感觉的,不是诉诸人的认知的。我们对字、词、句、段意义的认识理解,对主旨的把握,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所以在阅读的结末,决不能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是要重新通过朗读、默想、感悟等方式,回到作品所描写的虚构世界中去,感受作品的美。
(2)形式——内容——形式。阅读文学作品,要从言语形式切入,途经内容的领地,最终再回到言语形式上来。直觉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包括字、词、句,段和篇的条理结构,文学的表现手法等等。文学作品的生命质量取决于形式,而不是内容,内容当然也是要把握的,但是,把握内容远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也只是手段而已。言语形式学好了,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熏陶也就在其中了。
(3)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感知入手,可以经过局部的分析,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整体感知上来。直觉永远是整体性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是不可任意分割的,从人身上砍下一只手来,这只手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文学作品的局部分析鉴赏永远也不能脱离整体语境而独立进行,整体感知的切入点一般包括:作品的情感基调、思想主旨、文眼(诗眼)、篇章结构、叙述线索等等,离开这些整体性的要素,孤立地进行局部鉴赏分析,就违背了审美的原则。
总之,审美的实现方式是直觉把握,它并不杂有任何实用的目的(比如教化),也不依靠认知理解这些抽象思考的方法,它是在孩子全神贯注地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所产生的美感体验,有了这种体验,而且日久弥深,也就基本达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完成了文学教育的使命。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