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加、减、乘、除”法
“加、减、乘、除”
谁也不可否认,孩子是从加、减、乘、除,一步一步登上文明的台阶,步入知识的宫殿。
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许还没意识到,在“教”与“育”上也应该学会加、减、乘、除,哪怕是教孩子吃饭、睡觉、玩耍、走路以至说话举止,待人接物……
加法
如果孩子第一次把堆满一地的小汽车、小飞机、小狗熊、小手枪、积木、魔方、变形金刚、电子游戏机等,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放置玩具的抽屉整理得干干净净。
如果孩子第一次在饭前把自己的小手涂上肥皂,洗的干干净净,冲得那么认真仔细;他第一次把饭粒吃的干干净净,在他的桌子下在也不再是天女散“花”。
当然,偶然一次美的、善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在相同情况下,得以不断重复,从“一”开始,固然可喜;“1+1+1+1……”天天复现,更为可贵,那便是加法效应,其答案必然是无穷大。
美的、善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为之,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一”的后面添加一个“加”号。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立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自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做这样的加法,善于做这样的加法。
减法
如果孩子不知从哪里学会了打骂打架,粗话成了他的口头禅,经常会有小朋友眼泪汪汪上门来告状。
如果孩子沾染了小偷小摸的习气,在他的铅笔盒里,经常发现从别人那里顺手牵来的铅笔、橡皮……
家庭毕竟不是保险箱。社会的污染不可能不侵蚀孩子纯净的心灵。父母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隐患,当然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但期望孩子在一个早上脱胎换骨,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切操之过急,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请学会做减法吧!不管孩子身上劣根多深,像愚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采用减法——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减弱其不道德的强度,减少其犯错误的次数,是消除孩子不道德的行为的最重要步骤,是彻底根治其错误的必由之路。
善于做减法,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在他不道德的行为减去仅仅0.0001,都应该值得肯定,为之高兴……
乘法
为什么父母常常出言不逊,孩子必然满口粗话脏话。道理很简单:上梁不正下梁歪。
为什么父母整天热衷于”方城”大战,孩子对学习便失去兴趣,逐步走向旷课逃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品德行为、言语举止最优化呢?父母的言教固然重要,但父母的身教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用算式来表示的话,那么“言教”,只是做“加法”,使孩子的品行产生代数、级数的变化;而“身教”,则是乘法,其“积”将是几何级数。
孩子品德行为的培养不仅从父母“言”中明辨是非,产生“加法”效应,更需要从父母的“行”中,受到感染的模仿,产生“乘法”效应,观于“行”重于听其“言”,对父母来说,说破嘴,还不如做出样子来。
父母要学会做“乘法”,才能取得“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父母要学会做乘法,就应该时时、处处想着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个完美的学习楷模。
除法
孩子身上的“老毛病”为什么到一定气候、环境又旧病复发?旷课逃学了?骂人打架了?小偷小摸了?原因之一,劣根没有“除”尽。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要学会“除”法,关键在于,对孩子不道德的行为、不良习惯,一点不能迁就,一点不能容忍,只有彻底根除,才能不留后患。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恶习,要像对待庄稼地的野草一样,连根除掉。”
所谓“除法”,首先应除去孩子产生不道德行为的思想毒草,明辨是非,区分美丽,区分美丑,帮助孩子提高思想上的免疫力,时时警戒和防范不道德行为产生。
所谓“除法”,应以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活动充实其心灵和生活空间,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积极的轨道上来。
所谓“除法”,应彻底改变产生孩子不道德行为环境和土壤,根除其诱发因素。只有这样,医到病除,孩子的康复,为期不远了。
在数学范畴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再简单不过的了,连孩子也能熟练掌握,对答如流。但在家教范畴里,对刚当上爸爸妈妈的年轻家长们,学会加减乘除,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不仅仅是数学变化,而且是教育艺术。年轻的父母们从一加一开始学习吧,家庭教育中的加减乘除,是有大学问的。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