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代人”一起成长
有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问到“你对父母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竟有不少学生这么回答:“如果你们期望我们好好学习,那么你们自己首先要天天向上。”学生对我说:“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的是我,为了应付那么多习题,最后一个上床睡觉的还是我。我的老爸老妈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对我的要求目标没有止境,考了95分,还要100分!真是太贪婪了!”作为父母,如果听到孩子这么说,心里一定会想:现在应该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了,天天八个小时上班、赚钱,来满足孩子的吃、穿、用,难道我们还……
是的,在当今终身学习的社会,当孩子难,做父母更难。
从猫的“第二门语言”说起
有个猫学狗叫的童话:一天,一只久经沙场的耗子,听到洞外几声狗叫声:“汪!汪!汪!”心想:“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管它也曾多次遭遇猫的威胁,但凭借它的机智灵活都一一化险为夷。它一边想一边得意地慢悠悠地从鼠洞里探出小脑袋。正在这时,它忽然感到有一个庞然大物向它扑来。说时迟,那时快,它的脑袋已被咬住了。耗子定睛一看:站在它面前的不是狗,分明是一只大花猫!耗子鼓起勇气开口说话了:“你明明是猫,怎么也会学狗叫?”猫理直气壮地回答:“现在人都在终身学习,难道我不可以学第二门语言?”
这个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学习,才能使家庭拥有幸福,使孩子走向成功。
传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一个教育者,但从现代家庭教育看,父母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父母的双重角色,是与孩子的呱呱落地同时产生的。所以家庭教育的过程,其本质是亲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孩子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有一个成长的周期,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样有一个发展周期。三者的发展与成长应该是同步的、和谐的。如果孩子成长了,父母仍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样,父母就难以胜任养育教育孩子的职责,家庭教育的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
四种心态构建不同的家庭人文环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孩子的好老师,不良的环境是孩子的教唆犯。很多问题少年,都是潜伏于家庭,显露于学校,危害在社会。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每个家庭都有了住房的"宽度"、家用电器的"高度",却往往缺少人文关怀的"温度"。家庭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这是一种隐性环境,一种心理环境,是难以用金钱堆砌起来的。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他们对终身学习的不同态度,对自己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大致可以形成四种不同的心态。
“我行,你不行”——虽然重视自身学习,但不善于向孩子学习。在这样的家庭里,亲子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父母难以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不行,你行”——父母将自己的失落,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以牺牲自己的发展来求得孩子的成功。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你不行,我也不行”——父母对子女没有希望,对自己也没有发展的目标。可以这么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成员都失去目标,失去信心。
“我行,你也行”——不管在什么样的家庭里,也许文化层次较低,尚处在经济水平不高的阶段,但有了这种心态,便会坚信:学习不仅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有了这种心态,父母与子女都有自己的成长目标,相互之间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
父母对子女爱的要素是什么?是共同时间。有了共同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才有可能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说出欣赏的话语、感谢的话语、期待的话语和道歉的话语;有了共同时间,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才有可能围坐一起,共读一本书、讨论问题、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社会的竞争在加剧,那些只顾忙着拼命挣钱,忙着官场追求,忙着酒肉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借口工作忙,试图以金钱来弥补孩子。他们没有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会欣赏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
其实,用现代的生活理念,我们如何对待时间的方式,是我们构建成世界的方式,营造家庭生活的方式。家人相聚的时间的数量与品质是衡量家庭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道独特的餐桌文化的风景线。
上海宝山的朱未家庭,每天利用一小时的晚餐做论坛,使全家每天拥有共同时间。在忙碌的工作与学习之余,一家三口团团围坐在餐桌前,寻找一个轻松的话题给疲劳的心灵放个假,孩子闲谈校园生活,闲侃时事新闻,闲聊日后打算,父母静静地听着,赞赏、微笑,适时点头,或坦诚地发表意见。晚餐论坛的话题大到“APEC会议”、“美国‘九一一’事件”、“我国加入WTO”、“库尔斯克沉舰”,小到“学校的饭菜”、“同学之间的嬉闹”、“老师的批评”……
当然,餐桌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交流分享的内容是广泛的,对话背后的思考是无限的。有时父母与子女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致,彼此各抒己见,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辩论的过程。相互之间增进了解,亲子之间贴得更近了,孩子变得更爱思考了。这是一种生活的学习,充满文化积淀的生活。这种学习不仅是一道餐桌文化风景线,更是亲子之间共同学习,缩短两代人心灵距离的纽带。
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改变
变,是永恒的真理,一切都在变:社会在变,家庭在变,孩子也在变。做父母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和态度,才能适应孩子的"变"。如果孩子已从幼儿"变"为少年、青年,作为父母仍然停留在孩子的幼儿期,那么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二发火后的道歉
一次,女儿的考试成绩得了79分,父亲见状,顿时很恼火,拒绝在手册上签名。女儿满不在乎地说:"这次班上同学都考得不好,这个分数还算好的。奇怪,不签就不签。""什么?你再说一遍!"父亲当时一冲动,抽了孩子一个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
这是父亲对女儿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那天,女儿晚饭没吃就躺下了。父亲喝着闷酒说闷话:"买了这么多书又不看,这是浪费爹娘的钞票,考得不好还要充胖子。"
平时每天早晨总是父亲上班前叫醒女儿,这天他悄然走了。下班回家才知道,女儿醒来已是8点多,她饿着肚子带着红肿的眼睛匆匆赶往学校。
当晚,女儿没有像往常一样叫"爸",父亲给她削好的一个苹果也原封不动地放在写字台上。真是没想到,小孩记大人仇。女儿像哑巴一样做完功课便早早睡觉了。
父亲在橘黄色的台灯下,拎了拎女儿的书包,是如此的沉重。父亲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加压、棍棒并非是有效的沟通,真正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于是父亲铺开了纸,给女儿写一封道歉信--
洁洁:昨天,我硬硬心肠一巴掌,为的是让你进步。其实,我伤害了你的自尊心,爸向你道歉。你真幸福,爸爸像你这么大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许多好书被打入冷宫。我清楚记得,有个同学很爱看书,他把母亲给的早点钱,向卖瓜子的老头买下了做包瓜子用的已经没头没尾的书。他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夜已很深,他母亲一觉起来,看到自己的孩子还在看书,舍不得电费,把灯关了。他轻手轻脚摸到一支蜡烛,点燃后继续看着,那本书正是文革中被批判的《苦斗》。那个孩子不是别人,就是35年前你的爸!……
第二天,父亲在女儿的书桌上看到了女儿写的字条:"亲爱的爸:上次我对你不礼貌,惹你生这么大的气,我错了,今后我会珍惜读书机会,自觉学习……"
作为父母往往较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对孩子提出高期望、严要求。其实,孩子成长关键在于父母自身的改变,而父母自我改变的前提离不开学习。必须不断建立成长目标,不断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这是一个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感悟,提升智慧的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