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家庭怎样真正做到呵护孩子

Public 小鬼当家 写于 2010-05-21

  1、孩子们的好奇心表现得很早,基本上从三岁开始,做父母的就开始感到难以招架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是超越了父母的知识面,不能回答;就是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不知道如何回答。而还有一类问题,则让所有的父母都感到难以启齿,这一类问题就是有关孩子是从哪里来的,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以及与性相关的问题,等等。

  几乎所有的孩子对这些问题都感到好奇,而且觉得非常神秘。因此,当父母们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方面不能拒绝回答,以免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感觉更加困惑;另一方面,又不能回答得过于“真实”。这时,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说才好呢?

  有些父母采取的策略是“撒谎”,或暂时应付过去。比如,他们会对孩子说,他是爸爸妈妈从医生的皮包、或医院、市场、商店里拣来的,或是送子娘娘送来的,种子里长出来的,等等。这一类说法要不让孩子感到你明显在说谎,要不就会引导孩子往错误的答案方向发展,从而伤害他的求知品质。

  (1)、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孩子,让孩子若有所悟,自己回答自己。比如,一位中国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当我3岁的女儿向我提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着实让我为难了一阵子。最后我想了一想,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在妈妈的肚子里,有座很温暖很舒适的宫殿,因为它是给爸爸妈妈的孩子住的,所以叫子宫。当爸爸把一颗种子播种到这个宫殿的时候,这颗种子就和妈妈宫殿里的种子结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胚胎。妈妈每天都把丰富的营养供到这个宫殿里,这个胚胎就一天天地长大,等到三个月的时候就长出了小小的手和脚,长出了一点点大的眼睛、鼻子、嘴巴,就成了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越长越大,有时候还在妈妈肚子里伸伸懒腰,有时候还翻跟斗。等他长到十个月的时候,宫殿快装不下了,就通知这个宝宝说,你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自己生长了。然后这个小宝宝就走出了宫殿,经过一个长长的黑黑的叫阴道的走廊,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可他一出来,外面那么冷,光线那么刺眼,他就使劲地哭“太冷了!太冷了!太刺眼了!太刺眼了!”好了,一个宝宝就出生了。

  女儿听得半天才回过神说:“那你又说我是从你肚子上开刀拿出来的呢?”我说:“因为你再不出来妈妈的肚子就要给你撑破了,医生阿姨只好在妈妈的肚子上开一刀,把你抱出来!”

  “那开刀疼吗?”

  “当然疼,还要流很多血呢!”

  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地一边摸着我肚子上的刀疤,一边说:“要是我知道你开刀很疼,我就会自己出来,不让妈妈那么疼!”

  这样的回答非常有效,值得做妈妈的效法和选择。

  (2)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她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动静,便大声问道:“你在干什么?”

  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你猜妈妈听了怎么说呢?她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她没有用“小孩子不要胡说”、“赶快进来洗干净手准备吃饭”之类的话来打击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卡尔·威特牧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家做客,他看见小卡尔正在用蓝颜色认真地画着一个大大的、圆圆的东西。

  朋友问小卡尔:“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

  小卡尔回答说:“一只大苹果。”

  朋友又问,“可是,你为什么要用蓝色呢?”

  小卡尔回答:“我想应该用蓝色。”

  朋友对卡尔?威特说:“老朋友,你应该教教孩子。他想把苹果画成蓝色,你应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老卡尔竟对这位朋友的忠告十分惊讶,反问这位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有时简直就是天生的。呵护儿童的想象力,并不是单纯为了其愉悦的精神生活,让其天天生活在梦幻世界之中。相反,想象力是一条风光旖旎的大道,能帮助孩子和成人走向他所看不见、摸不着的宏观世界、微观领域。

  (3)尽管艾森豪威尔一家有五个兄弟,但是,由于艾森豪威尔家的家教向来都主张谦让,这使得这五兄弟常常受到镇上的一群野孩子的欺凌,而且情形越来越变本加厉。一天,五兄弟又被这群也孩子追着打,而且眼看就要打进了家门。这时,生气了的母亲对着五个孩子大声吼道:“跟我打回去!”于是,五个孩子发起猛烈的反击,把那群野孩子打得落花流水。

  从此,便再也没有发生过被那群野孩子欺负的事。

  而第二件事则更具有典范意义:

  一天,在放学后奔跑回家的路上,艾森豪威尔摔了一跤。只是擦破了一点皮,裤子上连个破洞都没有,应该没事。——可是到了夜里,那膝盖却开始疼起来。

  那年艾森豪威尔13岁,起先他对这疼痛毫不理会,对任何人也没有提起。第二天早上起来,他照样先喂好了牲口,然后上学。可是到了第三天,病情开始恶化,他的腿疼得不得了,已不能起床。他母亲一见便哭起来:“你怎么不早说呀!”

  等医生做完检查,便摇头说:“看来我们得锯掉这条腿了。”然而艾森豪威尔却坚决不同意:“不管怎么样,你锯不掉它”。他把哥哥埃德叫到床前,对他说:“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话,埃德,不要让他们锯我的腿,你发誓,埃德,发誓!

  于是,埃德便站在门口,两手臂交叉着,寸步不离。而艾森豪威尔则在嘴里咬着一把叉子,以免痛得叫出声。

  整整两天两夜,埃德都守在那里,连吃饭也不离开,睡觉也是。即使艾森豪威尔已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他也没有退让。医生一次次来,又一次次回,嘴里不住地叹气。最后,出于一种无助的气愤,老医生大叫一声说:“你们都在看着他死!”

  这时,艾森豪威尔的爷爷沉不住气了。他开始祈祷,希望信仰能够将病治愈。全家人随之也跟着祈祷,最后轮到埃德。

  第三天早上,当医生又一次路过时,他看到了一个变化:那条肿腿消退下去了!

  又一个夜晚,艾森豪威尔突然睁开了眼睛,他腿上的肿全消退了。

  三个星期后,艾森豪威尔坚定地下了床,尽管这时他又瘦又弱,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就这样,靠着他的勇气,靠着他的意志,艾森豪威尔创造了奇迹。

  然而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做父母的现在能够为孩子承担一切,可是我们是否就能永远地保证孩子不受伤害,不遭遇痛苦和挫折呢?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即使你处处与人为善,也难免遭受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攻击。因此,对于孩子的真正呵护,不是要保护他不受伤害、不遭遇挫折,而是提前训练他们,使他们产生出面对伤害和挫折的智慧和勇气。

  做父母的应当如何训练孩子面对伤害和挫折的智慧与勇气呢?艾森豪威尔在第一个故事中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诉他,必须善于自卫。因为通过自卫赢得尊严乃是一个人应该尽早具备的能力和品格。

  小孩子受到伤害的典型情况,通常都是玩具被抢、或遭到野孩子的武力侵犯等。这时,武力自卫可以使孩子既保护了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当武力制止了对方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时候,自卫者就会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胜利,并体会到:“我有我的尊严,我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

  当然,孩子所遭遇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有时候,孩子所遭遇的意外的不幸,往往更是人力所无法预料和抗拒的。这时候,做父母的当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意外呢?在这一方面,艾森豪威尔的第二件纪事告诉我们:

  有些伤害是父母无法代替孩子承担的。当孩子遭遇了这样的意外伤害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去努力的承担,并充满勇气与信心。因为,面对生活的变数,我们要经得起摆布。如果这时我们让孩子学会了逃避,那么,我们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最糟糕的呵护。

  2、最不该说的话

  (1)别跑,会摔跤的。

  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出于溺爱或“责任心”,做父母的常常以“消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所遭遇的一切。

  比如,父母怕孩子出意外,便在孩子的探索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常常对孩子说:“别跑,会摔跤的”、“别乱动”、“我来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子”、“我来帮你叠被子,你去玩或听儿歌”等等。你当然是好心,作为父母,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因为,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你肯定他会出事;你肯定他会打坏你的杯子。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小心一点”、“把杯子拿稳”等等。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是小心、是杯子,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地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只不过,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不算太要紧。若从更深一个层面来看,父母对孩子设置的这种障碍还会“蔑视”、“限制”并“剥夺”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因为虽然他对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无自觉,但是,通过积极的看、积极的听和积极的触摸,他也就已经开始努力实现自我的需求,以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成人们大都比较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能充分领会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生命的意义。但为什么做父母的往往却对孩子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加以“蔑视”、限制呢?答案就在于:正如前文所说,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考验的是父母的勇气而不是孩子的勇气。也就是说,做父母的往往无法接受孩子受到伤害的事实,他们的心理没有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

  他们习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无处不是危险,这个世界到处都可能发生意外。因此,为了防止孩子遭遇危险和意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孩子时时置身于“安全”的范围之内或自己的庇护之下,远离一切想象的或可能的潜在威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在“保护”了孩子的同时,却限制了孩子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空间,从而也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生命。

  (2)你还小,让妈妈来帮你。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一篇教育观察日记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才有的那种呆滞表情。

  蒙台梭利的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他告诉了我们,过分爱护孩子的结果,就会过分地只注意到细节,从而阻碍孩子发展他的生活技能。对孩子来说,这等于是提前遭遇了一种残酷的待遇。

  然而,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母亲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便陷入无穷的担忧之中,担心孩子长得不好,甚至活不下去。在这样的母亲眼里,那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极其平常、普通的事情,也会被当成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她随时处于极度紧张和敏感的状况之中,深怕一不小心,哪儿就出了问题。

  在一天之中,她只要有空就会检查孩子的呼吸,测量孩子的体温,担心孩子的睡眠。孩子睡着了的时候,她怕孩子着凉了;孩子哭的时候,她怕孩子哪儿又不舒服;孩子发烧了,她就认为孩子已到了死亡的边缘。

  这样的母亲过得非常辛苦。不论事情有多么小,她都要为孩子去做。凡是她能做的,孩子就不必动手,哪怕是孩子愿意做而且做得到,也不让他去做。这样的母亲为孩子穿得厚厚的,吃得多多的,如果办得到的话,她甚至愿意帮孩子消化吃下去的东西。

  简单地说,这样的母亲把孩子生活所必须的工作和机能都接了过来,其结果必然是相当糟糕的:孩子长大了,但是不成熟。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却生活在借来的自我当中,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识。他始终停留在依靠母亲的婴儿阶段,不知道自己的感情和愿望。他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对周围的世界也缺乏洞察力。他不会从原因推出结果,只会满足于奇幻的解释。如果他有什么暗淡的愿望,想自发自为,那么,即使这点点暗淡的愿望,也会被在长期依靠母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依赖性而消耗殆尽的。

  (3)你最好别和那群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父母都宣称给予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是,从呵护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父母都会担心孩子交友不慎,从而走向歧途。且不说孩子在外所进行的父母不知情的交往,即使是孩子带回家里的“朋友”,往往也是我们所看不顺眼的。因此,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几乎没有父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

  只不过,即使是你特别讨厌他所带回来的暴徒和吹牛大王,或一碰就哭鼻子的“娇气姑娘”,除非是他们的行为真正令你受不了,在我们开始采取什么行动干涉孩子的交往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孩子在交友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和喜好。

  我们该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孩子对朋友的选择呢?

  通常而言,朋友之间应该能彼此给予对方以助益和鼓励、并帮助对方规避错误的积极影响。这样看来,孩子应该与他个性不同,并且对他的个性有所补益的人结交。比如,内向的孩子需要跟外向的孩子结交,过分受保护的孩子需要与自主意识较强的孩子为友,胆小害怕的孩子需要有比他勇敢的孩子为伴,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可以从成熟的玩伴的友谊中得到益处,太沉迷与幻想中的孩子,就需要多与较平凡而没有诗意的孩子相处。我们做父母的,只需对孩子跟朋友之间的正确关系加以鼓励,对不正确的关系加以警诫,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就限制孩子的交往,甚至取消他的交友自由。

  但是,不成熟的孩子若碰到了一块儿,就只能使双方彼此吸引对方的幼稚,凶暴的孩子碰到了一起则会助长双方的侵略性,非常内向的孩子碰到一起则尽量避免或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带有流氓气息的孩子碰到了一起就会助长各人的反社会性。对于这一类的结交,父母是要坚决杜绝的。

  总之,在对待孩子的交往方面,为了充分地保证孩子所选择的朋友对他有益,我们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放任自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的调查研究。但是调查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做“侦探”,随时监控孩子的活动。像有的家庭所发生的家庭冲突那样,如果父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一旦孩子知道了,他将会感到自己犹如被“叛徒”或“告密者”出卖了一样愤怒和难受。

  相反,好父母应该像好老师一样,在孩子学习如何独立地凭自己的能力做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地提升孩子的责任心和判断力,同时逐渐地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可有可无。

  (4)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

  谈到对孩子的呵护,如果不谈电视和网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并加以评判,那就是不完整的。每个孩子都喜欢看电视,也喜欢上网打游戏。他们对于电视、网络的喜爱显然超过了读书、下棋、体育锻炼或听音乐。

  对于花钱买广告时间的商人来说,孩子是最理想的收视观众,因为他们很容易接受建议,对商品广告比较容易相信。他们不仅会用令人想像不到方式,来模仿极度愚蠢而没有深意的声音和动作,而且更喜欢用广告中的愚蠢口号让父母苦恼。他们对于节目的要求非常少——不需要什么创造性,也不问够不够艺术标准,只要有马,有枪手,或有靓哥靓女,就可以吸引住他们了。因此,从一个节目的开始到结束,一天又一天,孩子门所面对的全是凶暴、残杀、肥皂剧和怪声怪调的广告。

  至于网络,再也没有更让人熟悉的情景了。孩子们打开电脑,除了聊天、打电子游戏,众多有用的信息不是视若无睹,就是根本分辨不了。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对电视和网络的态度通常都有些矛盾复杂。他们既喜欢电视和网络占住了孩子,使他们没工夫捣乱,却又怕电视和网络损伤了孩子的眼睛和思想。他们常常会苦恼地问: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并保持某种心灵的纯洁度?

  非常有意思的是,专家们的意见也是莫衷一是,彼此矛盾的。比如,专家们虽然认为,就电视对视力的影响而言,是没有什么损害的,即使看的时间过久,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就电视对品格的影响而论,他们的说法却非常游移不定:

  一种意见认为,电视对孩子是有害的。因为电视会引起孩子对暴力和凶杀的欲望,使他们对于人类的痛苦的忍受程度变得很迟钝;

  但另一种意见却认为,电视对孩子有益。因为戏剧化的暴力表演能帮助孩子,使他们发泄掉仇恨冲动;

  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小。电视上的幻影不会影响孩子,孩子的品格是由父母和他的同伴造成的。

  电视的情况如此,网络的情形也颇类似。因此,在如何处理孩子看电视和上网这件事上,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和普遍有效的准则的。唯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像有些家庭那样,只准孩子在周末上网和看电视,或只容许孩子在许可的时间内,看经过父母选择、同意的节目和网站上的信息。只有这样做,父母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对于像电视和网络这样的一种药,孩子究竟应该在什么时间吃,而且分量要正确。节目不能让孩子自由选择,而应加以适度的管制,这样的做法是对的。我们不能让杀人犯和打手在自己的家里影响到我们的孩子,这是父母呵护孩子的天职。

  此外有一点是父母们必须注意的,就是电视和网络会“浪费”掉了孩子生活中许多更具有意义的事物——他们跟电视或网络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跟父母和其他一些事物比如书籍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因此,做父母的如果真要做到对孩子的精心呵护,多给孩子一起相处,使孩子不至于与培养他们品格的正常氛围相疏离,是非常重要的。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