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状态
在近3000名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查分析中得知,在无奈中学习的占6%,在兴趣下学习的占29%,在责任下学习的占8%,在目标下学习的占41%,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占16%。
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断学习,这里我们重点讲学生的文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状态上的学习。
一、学习源动力
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我们可以分解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1.兴趣学习
所谓兴趣学习,是指学习者对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富有探究欲、兴趣感,大有乐不思蜀之状态。
因兴趣而产生学习动力的学生,其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克服性均强,是成绩好的根本。通过研究分析,兴趣学习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老师感兴趣,自然钟情于该学科,而津津有味的学习;另一种是对学科感兴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影响。
但既然是兴趣,就会有兴趣的转移,或受某事件而产生兴趣的抵触,甚至反感的时候。于是,就有原来与当下的落差变化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的现象。
2.责任学习
所谓责任学习,是指学生对某人或某集体所自愿承担某种期望、托付而产生的学习状态。
责任学习,既有对自己、父母,又有对老师、学校等产生的报答或回馈为动机而进行的学习。它是学习专注力强、拒干扰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而言,因产生责任感而学习时,通常是全面式的学习表现,大有“为某而学”之感。
但责任学习者,常会因自己尊颜被损、心里寄托回报对象的改变或消失而降低责任度,自然就会有学习成绩下降之状态。
3.目标学习
所谓目标学习,是指学生为实现某一目的而积淀能力的学习状态。
目标学习的目标源通常是来自本人自己,其学习内驱力极强,为了实现或达
成自己的某一目标,在学习中可以达到忘我之境地。
目标有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
对于短期目标学习者,一旦实现,有可能继续调整新的目标点,或就此止步
沉浸在成就感中。
对于中期目标学习者,有不断努力的趋势,也有经不起折腾而调整或减小目
标的可能性。
对于长期目标学习者,是学习者中的精英群体。他们常在此过程中感受收获
的愉悦和离目标在不断靠近的快乐,但也可能会因遥不可及而转换目标。
4.变异式学习
所谓变异式学习,是指学生对的学习兴趣、责任、目标时续变化发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是成长多变的群体,他们每一时刻的变化通常都是与环境相关的。时而
坚持,时而改变或时而放弃,或一会兴趣,一会责任,一会目标,全凭当时学生的情绪与环境事件的平衡状态。当然能否保持这一平衡状态,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或升降。
5.无奈式学习
所谓无奈式学习,是指学生就学习的兴趣、责任、目标点一概没有,只是机械式的履行读书程序的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是学校老师、家长最揪心的群体。对学习无所谓,把学习看成是一例行过程,只要我做了就成,完全呈应付状况。当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是比较差的。
二、学习表象
所谓学习表象,即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等状态。依据状态表
现形式,我们可把学习表象分为自觉状、不自觉状和任意状三种。
1.自觉状
自觉状是指学生在自我意识状态下的主动学习表现。比如按时进校,自我完
成作业等。这是一种良好的表现,是家长可以放心的状态。
具有自觉状呈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表
现为:遵守各种时间规定,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成绩成上、中水平。他会将学习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偶尔也从中找到一些快感。
2.不自觉状
不自觉状是指学生处在被动状态,遵循或服从接受学习的表现。不自觉状通常是规定做的一定要做,但绝不增加。或有时出现应付和抱怨的情绪。总是在不情愿中学习和完成作业。
不自觉状表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成绩始终不容易提升。但这类学生或许在其它方面比如体育、艺术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不自觉状的表现形式:极不情愿的接受安排上课、做练习等。人在教室,但心却不在听课上。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纯属应付。对文化学科知识无兴趣,学习成绩中、中下水平。
3.任意状
任意状是指学生对学习呈任意的、无所谓的行为表现。对学习既无兴趣性,也无责任性,更无目标性。常以游弋的状态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任意状的学生,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可能:
第一种:对学习持随意状态,全凭家长、老师对于自己的心情而定。
第二种:学习成绩下降或本身就差而自信心不足,成自暴自弃之状。
第三种:对本书知识学习深恶痛绝,一点心思都不用于书本内容上,更多时间沉溺在其它的消遣活动或陶醉于情性中而不能自拔(网吧、写作、单恋)。
第四种:提前进入社会生活,有一帮哥们、姐妹相簇拥,感觉未来生活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要有饭吃、有钱花,读书学习无所谓。
第五种:因某环境因素而造成心理变异后,对任何事物持逃避,或有人对他提出有要求时更是嫉恶如仇。于是在学习的表象上,则成随心所欲、恶意抵触的状态。
学生的学习表象,不是固定的,它具有相对性和互变性。此一时,彼一时,学生的表象都会因某一事件而发生变化。因此,家庭教练在对学生的表象了解中,应注重看其优势点,并以此大加认可。并运用潜意表象分解法,让受助者深信不疑,而自然接受所设置的程序。
所谓潜意表象分解法,是指根据某一细小行为表象,结合物积原理,从潜在意念思维中去找出对方当下行为表达的似依据,而让对方确信自己真的拥有此意的方法。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